发布于 2017-03-21 10:09
31 楼
8月10日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到明尼苏达州的湖区小城North Shore看了看,它在世界第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边。 晚上到预定的旅馆住宿,旅馆的值班经理问教授:住得怎么样?教授实话实说:房间挺舒服,除了有点霉味以外,都不错。值班经理来房间看了看,闻了闻,回去没多久就打电话到我们的房间,让我们换房间:把我们的一个两张大床的房间换成两个套间。 我又得夸美国的生意人 | |
8月7日 加油,加油 匆匆离开了蒙大拿基地,因为北达科塔那边有个老冤家催我赶紧过去,否则错过他们的家庭旅游团,后果自负。 离开Anaconda,沿着90号、94号州际公路一路向东,紧赶慢赶,心无旁骛。 过几天南达科塔州有一个几十万人的摩托聚会,路上碰到好多摩托手风尘仆仆地前去聚义。 沿途除了参观一下加油站,别的什么也没看,呵呵。 中国现在那几桶油的加油站似乎都附设一个小卖部,卖些吃喝、日用品、机油之类,走的也是美国加油站的路子。不过,美国的加油站名堂比较多,也许那是几桶油的未来也说不定,特立此存照。 这个加油站很大,有个不小的超市。 加油站不论大小,零食、饮料、机油、修车工具基本是必备商品。 和几桶油的加油站不同,这里的加油站自助咖啡机、厕所是必备的。下车加油 ,上个厕所 ,喝杯咖啡,似乎是这里跑长途的人途中休息的主要活动。 中外加油站都卖零食,但美国的加油站还卖些三明治、饭盒之类的便餐。 加油站常常附设快餐店。 报刊、消闲书籍。国内的加油站要做这个生意,估计没那么简单,因为这是新闻出版署的地盘。 日用品、非处方药。 机油。似乎都是汽车发动机用油,我偶尔应急也用过,反正SPI标号一样。 修车用具,汽车用品。 香烟。三桶油想卖烟,估计烟草专卖局不好打商量。 旅游纪念品自然少不了。 对我来讲,最奇怪的是,加油站居然卖啤酒、葡萄酒。喝点酒上路在这里似乎算常见,当然不是醉酒驾车。不过肯定有醉酒开车的。 美国高速公路边的加油站相当有特色的服务是为跑长途的卡车司机预备的,相当有美国特色:休息区、洗澡间、洗衣房。是付费服务,客人多为卡车司机,当然不限于此。 带淋浴的洗手间。澳大利亚有类似设施,别的国家我就没见过了。 淋浴间。这个加油站的淋浴收费10美金,很贵。想来,卡车司机收入大概不坏吧? 洗衣房。洗衣机是投币式的。 加油站一般都有个自动提款机。 加油站附设赌场,似乎是蒙大拿的特色。论赌场的普及率,蒙大拿好像比赌城拉斯维加斯所在的内华达州还来得高,加油站、酒吧似乎各个都至少有几台老虎角子机。 |
8月6日 大提顿和蒙大拿 从黄石公园南入口出来,再往南跑半个小时就到了另一个美国国家公园——大提顿。 我没时间都看,只骑车在公园里跑了几十公里。感觉一言难尽哪! 大提顿看样子是摩托手朝圣的地方。 回程走的基地司令玛蒂建议的路线,287号公路,大部分在蒙大拿境内,美不胜收,因为事先一无所知,毫无期待,所以反而喜不自禁,一路载欣载奔,感觉比在黄石公园还带劲。 1968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开车周游美国,到蒙大拿的时候,他说:“我爱上了蒙大拿州。我对其他州有赞赏、尊敬、认同,甚至有些爱慕之情,但对蒙大拿, 是爱。……。我觉得蒙大拿没有一丝一毫美国疯狂的熙攘……这个地方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不是个让大家都紧张忙碌的地方。这儿的人即使在工作时间,也会有空 顾全邻里之间的碰面艺术。”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走了这条287号公路,多少体验到了斯坦贝克的浪漫感觉。 这里山水很有些瑞士因特拉肯的风度。 这张明信片能说明斯坦贝克的意思。停车在路上聊天也不用担心堵塞交通。今天的蒙大拿也许没60年代那么地广人稀了,但是,依然会羡煞中国、印度:它有两个广东大,人口却只有100多万。 路过的小城。 | |
7月18日 从俄勒冈到华盛顿 跑了个500多公里的环线,以波特兰为起始点,中点差不多在俄勒冈、华盛顿两州交界的阿斯多利亚Astoria。路线是头天看着地图和波特兰的朋友商量着决定的:26、6、47、101、202、103、26(都是公路的标号)。上路以后看路标,看看地图,问了几回路,就跑下来了。 除了对这个环线西北部、也就是俄勒冈州西北角那部分的太平洋海岸雄浑的景色略有所闻以外,其他我几乎一无所知,岂料一路异彩纷呈,甜美的乡村、宽广美丽的麦地和牧场、静谧的小镇、葡萄酒庄、奶酪工厂、波澜壮阔的海岸、 舒适安闲的海滨度假小镇、森林中蜿蜒曲折、寂寂无人的公路,样样让我睁大眼睛,甚至在晚上七八点钟往波特兰骑行的回程中,在幽暗的山林中穿行,一边担心迷路、担心撞上动物,一边不由自主地微笑。 俄勒冈的人口大都集中住在这个区域,是有道理的。 这位仁兄不简单,和他老婆一人一车,从南边的新墨西哥州一直骑到了加拿大的温哥华,现在准备去拉斯维加斯。 这段路是从加州太平洋岸北上的101号公路,看样子是摩托骑行的热门路线。 到了阿斯多利亚,看到横跨著名的哥伦比亚河、把俄勒冈和华盛顿两州分开的大桥在我头顶高高升起,很想上去跑跑,就是不知道怎么上桥。 把车停在路边,走进路边一家修割草机的铺子,向其中一位打听,他把我领到计算机前,打开地图,详细地给我解释:要给大桥拍近景那个地点最好,要看大桥全景如何去市区山上的最高点,上桥如何走,看完以后,回波特兰如何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最后,用彩打把地图打印出来给我,还送了我一张阿斯多利亚市区地图,在图上用彩笔标出我上桥、上山、下山的路线。他指点我的时候,他的 同事也积极提供建议。他叫丹,左边那位是丹的同事,叫卡尔。我请他们准许我拍一张他们的工作照,结果他们给我摆拍起来。 我跑到桥那头华盛顿州地界就立刻掉头回来了。丹跟我介绍说,这个桥在建成当初是这种桥里面世界第一长的。我猜它也是世界同类桥里最短的一座,因为世界上就这么一座嘛:一头高,一头低。它在修,所以戴着顶难看的帽子。桥上车不多,又不许快开,像兜风一样开,爽得很。 这就是丹指点我上的市区旁边山上的制高点,他真了解流浪汉的癖好。 |
7月15日 发现一个秘密 早饭本来准备吃这几天天天吃的西式早餐吐司水果牛奶,结果老先生坚持要煮饺子,说是因为我要上路,所以该吃饺子。老先生就这么细心。 我先装车,装好车,饺子也煮好了,猪肉白菜馅儿和鸡肉香菇馅儿两种,老先生还准备了蒜蓉,吃得饱饱的,还喝了碗饺子汤,也快九点了,鼓着肚子辞别老同事和老先生,上路。两位送我到路边,挥手告别。 沿太平洋奔北,往俄勒冈方向走。原先想走金门大桥,看看地图,发现绕远了,就走了湾桥Bay Bridge,发现是很长、很壮观的桥,很过瘾。 出发的时候穿得很暖,骑车服、皮裤、抓绒裤都上身了,刚刚好。但是到11点的样子就离开了凉快的湾区,进入加州中部谷地,粮食、水果产区,很快我就觉得像回到了南边的几个沙漠州,到12点,我身上就只剩一条单裤和一件T恤了。感觉像被烧烤。涂了两次防晒霜。 老同事说的不错:加州四季不算分明,但是一天之内可以有四季。 如果像往常那样六七点钟出发,连羽绒服都得穿上。 中途不敢停下来拍照。一直骑到下午五点,进入山区,温度慢慢降下来,才有闲心拍拍照。而且,山的确很好看。 这山、这路可以吧? 跑了500多公里,到了目的地,一个叫Yreka的小城,住下了。 发现一个秘密:如果你连续10天每天睡12个小时,到第11天,骑10个小时也不会困。如果那10天伙食好,冰淇淋供应充足,那路上也不会饿。 明天目标波特兰。 |
7月10日 乔布斯故居 朋友听说我去硅谷,说,如果去看乔布斯的墓,替我哀悼一下。我的编辑朋友也让我替他致敬。 其实我原先没打算向乔布斯致什么敬,因为,来美国前,我对乔布斯毫无了解,而且,我也从未用过苹果的任何产品。对我这样喜欢乱跑、又爱舞文弄墨的人来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来,我最满意的发明是kindle。不过这一路走来,用kindle断断续续地把乔布斯的传记读完了,对他传奇的一生也的确发生了些兴趣。 我没想到他是这么聪明、这么理想主义的人,又那么胡搅蛮缠、嘴那么臭,这样的人做别人的老板,琢磨出那么多古灵精怪的东西,我是很喜欢的。这个世界上毕竟平庸、无聊的人太多。不过,他要是做我的老板,我肯定会在他炒我鱿鱼的时候暴打他一顿。 他的墓我没去,我觉得他还没有伟大到那个程度,值得劳动我去看他的墓。不过专程去看了他的故居,就是他去世的时候住的房子。 先去的库布蒂诺苹果公司办公区看了看。那里如今大概算硅谷名胜,不断有游人来拍照留念。 然后去了帕洛阿图的一家苹果专卖店,进店试了试几种产品,不得要领。戴耳机听了听ipod,觉得和我20年前听索尼的walkman也差不多。开车带我去的朋友跟店员聊了聊,得知这家店是乔布斯生前来得最多的一家店,因为乔布斯家离这儿很近。 他的家的确近,从苹果店开车几分钟就到了他家所在的那条街,Waverly Street,这是街口的一座“特色建筑”,好像是个公厕吧? 那条街很长,朋友很体贴地在离乔布斯故居几个街区以外就找地方停车,然后我们步行过去。那是非常适宜步行的居民区。 一看街边至少数十年树龄的大树、悉心维护的花木、园林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居民区。 这条街上有很多很好看的房子。一边走,朋友一边用手机在网上查我看中的房子值多少钱,它们一般都值三四百万美元,比如这一栋。 还有这一栋。朋友判断,硅谷先后当红的那些公司一上市,就会有大批的公司雇员发财,因此有钱来这样的地方置业。 这哪里像高科技园区附近的民宅?我看像深山老林里的猎人山居。 乔布斯隔壁邻居的房子。 我不太走运,赶上乔布斯的故居在修缮,整个围了一圈纤维布的围墙。不过,即使没有那道墙挡住视线,估计它也不像是一栋我会给它拍照的房子,如果不知道谁住在里面的话。 我把相机举过墙头拍的,也许是他家的侧门吧。倒是蛮有味道的。 工程不小。新房东在推进去乔布斯化吧? |
7月6日 硅谷诞生的地方 加州是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一个州的GDP就比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GDP还高——这从他们的交通流量就能看出来。离大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还有100多200公里,路上就已经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了。到了大城市的周边地带——离市中心还有几十公里——路上更是繁忙,即使是单向四车道的路,一样满满当当、车子一辆挨着一辆高速行进。在国内,那样高密度、高速度的路我只见过一条:沪宁高速。而这里,只要进了大都市圈,哪条路都这样。这弄得骑摩托既乏味又紧张,所以我想去斯坦福大学的时候,就不想骑摩托,而是抓了硅谷朋友的差,让他开车带我去。 早就想看看斯坦福大学了,一直没去成,以前来两次旧金山都没去成。其实想去的理由很可笑:我听说斯坦福大学校园很美。 的确很漂亮。但是也许我期待太高,反而有点失望:先别提欧洲,光说美国的大学,我觉得校园比斯坦福强的就不少。当然我这样看学校很鄙陋,一个学校校园好看不好看不重要,这和看人是一样的,以貌取人不对,以貌取学校也不对。像哈佛,校园那么烂,还不一样获得各国学人推重?中国很多好大学也这样。 看得出,大学的核心建筑群在模仿西班牙南部的阿兰布拉宫的摩尔人的建筑风格。到底原来是西班牙殖民地啊。 这群学生大概是参加夏令营的中学生,带队的老师在朗读妥思妥耶夫的《罪与罚》,读一段,停下来,提问,跟学生讨论。 斯坦福大概名头太响,校园里真是热闹,参加夏令营的美国孩子、准备投考斯坦福的美国学生和家长,络绎不绝。时不时还有来自中国的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一大群一大群的,小的看起来才十二三岁。听在旧金山做旅行社业务的朋友说,一个暑假,他们旅行社能接待几千这样的孩子。两个来星期的行程,花费要三万多。据说,有的孩子在国内办签证的时候,因为老师说需要准备50万元的银行存款证明,所以跟老师说:“我们家没有50万的存款单,最少的都是100万的,行吗?” 图书馆里看书的学生。 朋友说,他的书虫千金就是在参观了斯坦福的图书馆以后立志上斯坦福的,这更刺激了我逛图书馆的欲望。 就这么舒服。 在图书馆外看到一个印度美女。在印度我可没有这个眼福。如果是在印度碰到她,她从头到脚都会包得严严的。 从斯坦福出来,拜托朋友用手机查了查这个车库的位置,然后带我去。 它就在离斯坦福大学很近的一个居民区里 ,1938年,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就是在这个车库开始他们的生意。乔布斯一提到伟大的公司,总喜欢以惠普为例。而苹果这家伟大的公司的头一批产品,沃兹尼亚克设计的苹果二型电脑,也是在乔布斯家的车库攒出来的。 这个车库前有个牌子,上面的文字说这个 车库是硅谷的发源地。 车库就在这栋房子后面,当年休利特和帕卡德同时租住这栋房子。 原先在国内读书,看到那么多了不起的美国公司都在车库里诞生,真是敬佩那些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到了美国看了些车库以后,不免笑自己坐井观天想当然。车库创业者,自有其艰难困苦,不过在我看来,倒不在环境的艰苦,或者竟可以说,那是美国人的优势,是美国特色的创新沃土。 也许有朋友还记得我在休斯顿看过朋友收拾他的房子。这张照片就是那所房子的车库,墙上竖着板子,板子上有很多孔,可以插上铁棍,方便挂各式各样的工具。我在美国看过的好多车库都有这样的设施,有的车库更是三面墙都这样。 也许因为美国人工太贵,美国家居的主人很多事情都喜欢自己动手,在中国很多装修工人、电工、水暖工、木工、机修工、花工干的活儿,美国人都自己干,因此,一个美国人家里可能有多得惊人的各种工具和设备,而这些工具和设备有一个最合理的归宿——车库。如果在车库几面墙根儿再来一排木匠用的工作台,那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车间,比我在国内看到过的所有摩托车修理铺都更舒适、方便。我在北京有两个朋友,学理工出身,特别喜欢逛破烂儿市场,搜集了一大堆工具、五金、机械、电子元器件,但只能堆在办公室里,弄得办公室也像废品收购站。如果他们有个美国人那样的车库,我担保他们也能创建一家伟大的公司。 中国有多少脑子好、手又巧的人啊,如果每人都有那么个车库,不知道我们要弄出多少个苹果那样的公司呢。 这是我看过的另一家车库的工作台,算是袖珍型的了。 回家前,朋友特意绕了点路,让我看了眼如今如日中天的另一家公司。 | |
7月5日 逛了家硅谷的图书馆 我的北京老乡要带千金去离家不远的县图书馆还书、借书,我一听说就赶快报名和她们一起去。 她家千金是个书虫,每周都要到图书馆还书、借书,每次都要动用拉杆包。 图书馆照例靠近公园,窗外风光让人心静。 儿童部是图书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墙上挂的是参加加州少儿美术品竞赛的获奖作品。 清爽宜人的儿童阅览室。 兄妹读书。 我们仨借了两提篮书。这个图书馆借书的数量不限。 那本讲1957年反右运动的《两家争鸣》是我借的。作者是我的的乡先辈朱正,我以前读过他鲁迅研究的书、文章,获益不少。他还有这么本书,我不知道,繁体字版,似乎是港台出版社出的。扉页作者介绍说他原先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总编,在改革开放之初因为出版《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而去职。那本“黄书”出版时引起的轰动我是记得的,当时也读了,很失望,觉得不够黄。它竟然让朱先生丢了官,不知是否确有其事,我想这事得请教我的编辑朋友了。 草草翻了半本,收获不小,再次确认了我向来的看法:中国历史上,收拾读书人收拾得最残酷、彻底的,毫无疑问要数我另一位乡先辈毛主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当权者弹压、羞辱读书人的,何代无之,但像本朝这样大规模、无一漏网、彻底地摧毁读书人思想、人格的,肯定是史无前例的。知识界的表现也真惨,本来就灾难深重、哀鸿遍野,而更让人不齿、也让人怜悯的是,见风使舵、互相攻讦、揭发、批斗、卖友求荣者,告密者,遍地皆是,自取其辱、唾面自干者,层出不穷,读书人的思考力、自尊心、学术事业,摧毁殆尽。真惨啊,全军覆没。读书人思想苦闷的魏晋,文字狱冠绝前朝的清朝,都算小儿科。 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不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书架上找书、办理借阅手续、还书都可以完全自助完成。 读书可以让你神游天下。我很喜欢这幅画所表达的意境,不过觉得如果把它挂在图书馆用来鼓励孩子读书,那是枉费心机。读书和旅行一样,喜欢的自然喜欢,不喜欢的自然不喜欢,用不到鼓励的。 想不到姚明还做过这样的广告。 图书馆的缺乏,是中国的竞争劣势,不过也许算中国的竞争优势也说不定:生活安逸,物质丰裕,就缺乏进取的动力,对个人和民族都是如此。 想像一下,如果北京市朝阳区开了这么个舒适、方便的图书馆,需要姚明来做广告才能填满座位吗? |
7月2日 蒙特雷 住在旅馆集中的一条街上,路过各家旅馆时发现,个个花团锦簇,十分养眼。 和众多的旅馆隔一条街就是一个大型购物中心,我没什么东西要买,但还是去逛了逛。结果看到的是我在美国看到过的环境、设计最优美的购物中心。蒙特雷不简单哪,看样子也就是个几万人口的小城。 照例,它和美国中小城镇的购物中心一样,建筑都只有一层。只是它的建筑风格让我觉得新鲜,似乎是日本式的:长长的、宽敞的柱廊,平缓、宽阔的歇山顶。往根儿上说,也就是仿中国唐代的建筑风格。 露天里有那么多沙发也让人称奇,大概只有加州这种宜人的气候才配得上这种奢侈吧?东海岸那几个大城市,夏天酷热难耐,冬天雨雪交加,建筑师如果也在购物中心露天摆上几组沙发,岂不惹人讪笑? 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形容人多拥挤,有个现成的比喻叫“挤得像沙丁鱼”,别人用,我也跟着用,其实没见过沙丁鱼,“挤得像沙丁鱼”到底怎么回事也并不明白,总之很挤就是了。 蒙特雷在二战以前号称世界沙丁鱼之都——那里出产的沙丁鱼罐头产量居全世界之冠。诺贝尔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有篇有名的小说就叫《罐头厂街》,故事背景就是蒙特雷的罐头厂街。 这尊雕塑上渔网里的鱼应该就是沙丁鱼了。它们在水里喜欢挤成一团,在罐头盒里更不用说了。 蒙特雷的旅游核心区之一就是这个叫渔人码头的地方。破旧的栈桥上那些旧房子想来原先是打鱼人、船家的家、或者鱼铺之类的地方,现在清一色的旅游商店:饭馆、酒吧、纪念品商店、旅行社。这个破破烂烂的样子,没给它统统拆掉、重新盖个迪斯尼式的渔人码头,也是令人惊奇的。 码头附近的海里有很多的海狮、海獭,嬉戏、游泳。不知道是不是到了发情期,老远就听到海狮的吼声,昂昂昂,又粗又响,像驴叫。 海边的礁石上睡懒觉的海狮,你看看它们那个吊儿郎当的样子。 这些海鸥把这些水泥桩当梳妆台了,一人一根,在上面梳理羽毛,还顺便看看过路的行人。 罐头厂街还有些老厂房留下来。那个空中走廊里面原先是传送管道,沙丁鱼直接从海中被泵抽进管道、输送到厂房处理、装罐。 小城的居民似乎家家依山面海,小巧精致的民房很多,西班牙风格的住宅也很多:继最早定居此地的印第安人之后,最早来加利福尼亚开疆拓土、寻找发财机会的是西班牙殖民者。 根据房前的说明牌介绍,这是加利福尼亚重要的历史建筑:18世纪西班牙治下的蒙特雷海关,来做买卖的商船在这里验货、交税。建筑风格也自然是西班牙的。 想想美国也真是个鸿运当头的国家,它在国力上升的时期搭上了国土买卖、通过战争割地的末班车,买来、割来的地还净是好地。从法国手里买下路易斯安那,从俄国人手里买下了阿拉斯加,从墨西哥手里买下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犹他、内华达、德克萨斯等等一大片土地……都只花了些小钱。加利福尼亚是美国面积第三大的州,美国只花了1800多万就买过来了。头天买过来,过几天就挖出了金子,10年之内,光金矿的产出就有当初地价的30倍。想想哥伦布和他的后辈,含辛茹苦、九死一生来找金子,结果为美国人做了嫁衣裳,真堪浩叹哪。 也许当初那些出卖国土的政府也没把这些地方当回事吧?阿拉斯加、科罗拉多、加利福尼亚大约当年都是叮当响的穷山恶水,十九世纪的人哪里想得到穷山恶水会变成国家公园、旅游胜地?更想不到还有一种叫石油的黑金埋在地下,真是造化弄人啊。 反观咱们伟大的祖国,牛逼了几千年,好不容易轮到咱们当家作主了,国土却刚好大幅瘦身,看看乾隆爷的版图,真叫人欲哭无泪啊。 不过也不是光咱们时运不济。看看二战前大英帝国的疆域,其风光体面,今日美国也难望其项背。再早一点,看看拿破仑旗下的土地,一二十年间,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也称得上翻天覆地。 在蒙特雷山上一处视野开阔的山头俯视渔人码头的时候,遇到一个流浪汉,坐在树下的草地上喝着饮料、听着音乐,怡然自得。那是个相当僻静的地方,四下无人,有几分寂寞寥落,看到他像在自己的王国里一样心满意足的样子,我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国家的命运如此,个人的命运何尝不是?命运之神没有眷顾的时候,心平气和,泰然自若,不是凡人的境界啊。 |
今天的目的地是密西根湖畔的密尔沃基基地。
途中经过一个叫绿湾Green Bay的小城,那里有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劲旅Packers的主场。熟悉《老友记》的朋友也许记得,某一集里提到过这个队。《老友记》六个主角里,理所当然的,有两个NBA纽约尼克斯队的球迷——因为老友们住在纽约嘛。而他们所有人,对橄榄球都不太迷,可他们还是都知道Green Bay,显然因为它正像NBA中的湖人、凯尔特人一样是联盟中的老牌强队,家喻户晓。
我们旅行团中的两个小美国人都打橄榄球,对这支战绩辉煌的球队也有所了解,所以我们在Green Bay的主场作了短暂停留,逛了球馆和纪念品商店,对这支威斯康星人引以为荣的球队表达了适当的敬意。
我的印象,美国像鸟巢一样大、比鸟巢大的体育场太多了。
我对橄榄球一无所知,但是,在球场和纪念品店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不免联想起现在网友热议的话题:举国体制的面子工程体育和全民体育孰优孰劣。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清楚:当多得无以计数的中国人一辈子连进都没进过游泳馆的时候,花大笔纳税人的钱培养游泳世界冠军是毫无意义的,是造孽。
对这个命题的另一个表述方式是:如果我们有一笔钱,我们既可以用来培养一个游泳世界冠军,也可以用来教会一万个小孩学会游泳,我选择放弃那个世界冠军。
纪念品商店一角。
我们在那个和篮球馆差不多大的纪念品商店逛了半个小时,能试戴、试用的玩意儿都试了一遍,结果只给旅行团里死缠烂打要买帽子的最年轻团员买了顶打折的棒球 帽,花了七块美金。我觉得我们购物兴趣不高的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我们绝大部分团员对同类商品在中国大概卖什么价钱有个大致的概念,而对我们来说这里商品的 定价简直高得可笑。一件印着球星名字、号码的化纤半袖衫要卖到100美金,600多人民币,那和打劫有什么区别?
但是,我在商店亲眼看到有的美国家长带着两三岁的孩子在试穿印着球队标志的小衣衫、球鞋,那种售价不菲的衣衫我猜家长都知道也许过几个月孩子就不能穿了。 我想,就是这批为数一定可观的人群在维持着这项庞大的生意,也是这批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在参与、维持、推动这项运动——我的哥们儿车上就按孩子的要求 带了个橄榄球,我们在高速公路休息区歇脚的时候,孩子们会把球拿出来练习一下传球——从孩子两三岁开始,买纪念品、买球衣球鞋、防护设备、补充营养,自己 花钱参加学校、社会的俱乐部训练,自己花钱开车、买机票、住旅馆到各地比赛…..花 出去的这些钱,对孩子算是一生的基础投资,也是美国教育投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相关各行各业也是很大的生意来源。我见过的家境尚可的美国家庭, 家家如此,无一例外,很多孩子,简直十八般武艺样样来得,其实都是拿父母的钱堆出来的。这样的社会风尚的有益结果之一是,我估计,以平均水准来衡量,美国 孩子的体质、运动能力,高出中国孩子不知多少。也是这些孩子,这些家长的钱,堆出了在伦敦战胜了中国体育贵族的美国奥运代表队。这应该算全民体育吧?
再给女生一个机会参观一下壮观的男生厕所。
美国小球星都知道,什么可以参观,什么不便参观。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密尔沃基我哥们儿的哥们儿的家。
密尔沃基的哥们儿和我哥们儿背景一样:来美国念书然后就业的60后,来美国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辛苦打拼、边养家边读书,如今两口子都在密尔沃基的一所大学工作,一人教书,一人做教辅性质的工作,干了三年,买了这所房子。
这个家的特色是带篮球场和排球场。雨刚停,孩子们就欢天喜地地打开了球。
晚饭东道主请我们到当地一家特色餐厅吃的。餐厅以现做的汉堡、三明治之类的快餐相号召,生意火爆,排队的人很多。
这家店还一个特色就是只能站着吃。
威斯康星州是奶制品出产大州,奶牛在本州经济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看孩子们挤做一堆,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游戏最是让人舒心。